«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»配查查配资
作为美国总统,他得决定,美国到底想不想在应对这场21世纪最严重的人道灾难中挑头。
之前特朗普基本避谈加沙饥荒,不过周一他总算承认了这事儿。
«——【·特朗普的“救饥荒”喊话·】——»
特朗普在苏格兰与英国首相会面时突然抛出“加沙开食品站”的提议,表面上看是对200万挨饿民众的“人道主义关怀”,实则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。
从他过往的行事风格来看,这种“即兴表态”往往带有强烈的选举周期特征。2025年正是特朗普筹备下一届总统竞选的关键节点,而加沙危机恰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示“全球领导力”的舞台。
展开剩余85%与泽连斯基在采访中明确列出军事需求和地缘威胁不同,特朗普的表态充满了模糊性。他既没有说明食品站的具体位置,也未提及如何突破以色列的封锁线,甚至连资金来源和运输方案都避而不谈。
这种“开空头支票”的做法,与他在任期间对乌克兰援助的反复无常如出一辙。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特朗普在强调加沙饥荒的同时,却对以色列的封锁责任轻描淡写。
他虽然提到“以色列负有重大责任”,但立刻话锋一转感谢以色列总理“处理冲突”,这种矛盾表述暴露了其真实意图:既想通过批评以色列争取中间选民,又不愿真正得罪犹太裔金主和保守派基本盘。
这种“两头讨好”的策略,与他2017年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时的政治算计如出一辙——当时他一边宣称“尊重历史”,一边悄悄删除联合国决议中“定居点非法”的表述,最终成功在犹太选民中收割支持率。
«——【·以色列的铁幕与特朗普的“不可能任务”·】——»
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本质上是以色列军事封锁的产物。根据联合国数据,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以来,以色列通过凯雷姆沙洛姆口岸进入加沙的援助物资仅为冲突前的15%,且严格限制燃料、药品等关键物资入境。
特朗普提出的“开食品站”计划,首先面临的就是以色列的实质性阻挠。
以色列对援助物资的管控已经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。所有进入加沙的卡车必须在以色列境内卸下货物,由以方人员重新装车后才能入境,这种“二次安检”导致物资抵达时间延长3-5天,且损耗率超过20%。
更严重的是,以色列近期将加沙北部划为“军事禁区”,联合国车队多次在运输途中遭以军火力压制,甚至出现援助点被空袭的惨剧。
即便特朗普真的想推动援助,也必须说服以色列开放更多过境点,但目前以色列政府正以“防止哈马斯获取物资”为由,持续强化封锁措施。
更棘手的是,特朗普的提议与以色列的战略目标存在根本冲突。以色列国防军近期制定的“加沙管制方案”明确提出,要将200万巴勒斯坦人挤压到南部1/4区域,并计划在拉法市废墟上建立“人道主义城”。这种变相的人口迁移政策,本质上是为长期占领加沙铺路。
而特朗普若真想突破封锁,就必须公开反对以色列的这一计划,但这将直接损害美以同盟关系——要知道,美国国会刚刚批准了263.8亿美元对以军援,其中包括5亿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。
在这种背景下,特朗普的“救饥荒”喊话更像是一场与以色列默契配合的双簧:既对外展示“人道主义姿态”,又不触及以色列的核心利益。
«——【·加沙的饥荒困局·】——»
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资短缺,成为大国地缘博弈的牺牲品。以色列通过“饥饿战术”迫使哈马斯妥协,而美国则试图通过控制援助分配权重塑加沙治理结构。
由美以支持的“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”就是典型案例:这个私营机构绕开联合国,将援助物资集中投放在以军控制区,并要求领取者接受身份筛查,实际上是在用面包换取对以色列占领的默许。
这种“武器化援助”直接导致加沙民众在领取物资时遭遇枪击,仅2025年5-6月就有509人在援助点附近死亡。
特朗普的提议恰好陷入了这种政治陷阱。他若坚持通过现有渠道提供援助,就必须与“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”合作,而这意味着默许以色列的控制逻辑;若试图开辟新的运输路线,又会触犯以色列的安全红线。
联合国曾尝试说服以色列开放加沙围栏旁的军用道路,但这条由以军直接管控的路线,最终可能成为将加沙民众驱赶到“人道主义城”的传送带。
更讽刺的是,美国在推动“两国方案”的同时,却向以色列输送大量武器,这种“一手送面包、一手递刀子”的做法,让加沙的饥荒困局愈发无解。
加沙的饥荒不是单纯的人道主义危机,而是美以以 “安全” 之名实施的系统性压迫。特朗普的 “救饥荒” 喊话,本质上是这场暗战中的又一次政治投机。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湖南省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